
明朝的明武宗朱厚照曾给自己封了一个官职股票杠杆第三方平台,名为“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”。史书对此的评价是:“至自署官号,冠履之分荡然矣”。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,史官并不认同明武宗的这一做法。
其实,明武宗的行为并不是个别现象,他并非首创这样的做法,而是效仿了前人的做法。早在他之前,就有皇帝这样做过。这个先例出现在东汉时期的汉灵帝刘宏身上。
根据史料的记载,汉灵帝在东汉中平五年(公元188年)十月的某次阅兵中,自封为“无上将军”。《资治通鉴·卷第五十九·汉纪五十一》详细记载了这一事件:
“甲子,帝亲出临军,驻大华盖下,大将军进驻小华盖下。帝躬擐甲、介马,称‘无上将军’,行陈三匝而还,以兵授进。”
此次阅兵的背景是:“望气者以为京师当有大兵,两宫流血”,也就是说,有人推测京城可能爆发叛乱。因此,“帝欲厌之,乃大发四方兵,讲武于平乐观下”。换句话说,汉灵帝举行阅兵是为了威慑那些可能有叛乱之心的人,但他自封“无上将军”却显得有些荒谬,因为他并不需要带兵打仗。既然如此,为什么还要搞这样一个看似无意义的仪式呢?
展开剩余76%事实上,汉灵帝这样做并非无的放矢,而是有其目的。这个目的与当时的大将军何进密切相关。何进是汉灵帝的正妻何皇后的哥哥,早在中平元年(公元184年),他就被任命为大将军。这一年,东汉爆发了震动国家根基的黄巾起义。为了统一指挥军队进行剿匪,汉灵帝将大将军的位置交给了自己的大舅子何进,同时还任命了小舅子何苗为车骑将军。
这实际上相当于将全国的兵权都交给了何家兄弟。而洛阳的安全也交给了何进。《后汉书·卷六十九·窦何列传》中提到:“以进为大将军,率左右羽林五营士屯都亭,修理器械,以镇京师。”为了让自己能有人分担重担,汉灵帝将兵权下放了,但连京城的防卫也交给了何进,汉灵帝能放心吗?即便他是自己的大舅子。
因此,汉灵帝在中平五年开始采取一些收回兵权的措施。为什么是中平五年呢?因为到那时,黄巾起义的主力已经被消灭,只剩下零星的残余势力,无法再对东汉朝廷构成威胁。
中平五年三月,汉灵帝还听从宗室刘焉的建议,将各地的刺史改为州牧,派遣自己信任的宗室或大臣担任,并让他们自行招募兵力清除地方上的黄巾残余。将地方的叛乱剿灭任务下放到地方之后,汉灵帝就希望能把京城的兵权重新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汉灵帝的阅兵自称“无上将军”是在中平五年十月,而两个月前,他就设立了一个新的军队指挥机构——著名的“西园八校尉”。这个机构由他最信任的太监蹇硕掌控,并招募了一批世家子弟来帮助蹇硕统军,后来像袁绍、曹操等人也曾是“西园八校尉”之一。
更重要的是,连大将军何进也必须服从蹇硕的指挥。《后汉书》记载:“虽大将军亦领属焉。”换句话说,汉灵帝通过设立“西园八校尉”,借助宦官势力来制衡外戚的何进。何进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兵权非常正当,作为名义上的大将军,他才应当是全国军队的领导者。那么,蹇硕能够迅速掌控兵权吗?
为了帮助蹇硕稳住权力,汉灵帝在阅兵时,亲自自封“无上将军”,并且通过设立“西园八校尉”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军事指挥地位。他希望通过这次阅兵,向所有军队将士表明自己才是全国军队的实际领导者,而大将军何进只能服从自己的命令,服从由“无上将军”亲自管理的“西园八校尉”。
汉灵帝如此积极参与阅兵并自封为将军的目的,就是通过这一举动压制何进的权威,确保自己能在军事上获得更多的控制权。
然而,汉灵帝的这一行为却引起了一些臣子的反感。当时,汉灵帝曾询问一位名叫盖勋的将军,自己举行阅兵和自封将军的做法如何。盖勋回答道:“先王们只彰显德行,而不彰显武力,何况在京城阅兵,地方上叛贼也看不见,不过是浪费表情罢了。”
听到这个回答,汉灵帝有些尴尬,只能回应道:“善!恨见君晚,群臣初无是言也。”
对于汉灵帝自封“无上将军”的行为,读者们怎么看呢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。
参考文献:《后汉书》《资治通鉴》股票杠杆第三方平台
发布于:天津市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